微火手游网

钢铁师团百科

40

钢铁兄弟团啥意思?

一、“钢铁兄弟团”是指2010年以后从各地购买钢管、钢筋等铁器结成的同盟会,以“铁”为信仰,以“铁”为保护神,以“铁”为行动准则。

钢铁师团百科

他们以“铁”为信仰,以“铁”为保护神,以“铁”为行动准则。

二、意思是指钢铁直男团。

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军的什么职位?

一、

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军的什么职位?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日本自卫队的师团长什么地位?旅长或团长!

目前,日本自卫队总兵力25万多人,相当于我国兵力的十分之一。如果假定同等兵力战斗力相等的话,日本军事最高首长不高于我们的集团军(设13个)首长,大致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员。

目前日本自卫队仍然设有第6师团、第9师团驻扎东北方面(这两个师团,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第2师团(九一八事变的祸首)、第7师团、第5旅团、第11旅团驻扎北部方面;第1师团、第12旅团驻扎东部方面;第3师团(二战后期留在中国的唯一甲种师团,一号作战的绝对主力)、第10师团、第13旅团、第14旅团、第4施设团;第4师团、第8师团、第1混成团驻扎西部方面。

就是说,日军仅仅5万多人,就设立了十多个师团,平均到每个师团头上,也就四五千人。如果发生战事自卫队改编自卫军,迅速招兵充实,扩军十倍,师团长也不过就是一万多人。

我们的解放军13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超过10万军队),下设6个合成旅(重型、中型、轻型各2个)、一个炮兵旅、一个防空旅、一个特战旅、一个陆航旅(或者空中突击旅)、一个工兵旅和一个勤务支援旅,总计12个旅。粗略估算,一个旅兵力大约能达到一万人。

所以,日本自卫队的师团长,相当于解放军的旅长或者团长。

侵华日军的师团长什么地位?相当于集团军司令或者战区司令

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而国军总共出动了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第一个月国军主动攻击,日军不断增兵,第二个月日军增兵,双方平分秋色,第三个月国军苦苦支撑,最终彻底崩溃。

如果没有老蒋的瞎指挥,淞沪会战中的精锐国军完全可以做到有序撤退继续在江南地区抵抗,南京也没那么容易丢。所以,如果排除指挥因素,国军80万人,应该可以和日军20万人打成平手。

就是说,日军以一当四,日军一个甲等师团两万多三万人,编制上相当于国军三个师,一个齐装满编的军,战斗力上却足以对抗击溃国军一个集团军甚至一个战区。

后来,国军编制上逐渐规范化,建立了200个师,每个师一万多或者不到一万,师上面设军(3万多),军上面设集团军(十万上下),集团军上面,就是战区了(十个战区,每个战区二三十万人)。

武汉会战时,日军30万人对国军110万人发动攻击,国军的指挥系统中有14个集团军、50个军,而同时期日军的指挥系统是第十一军5个半师团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和第2军4个半师团,总共加起来就是十个师团。这时候,日军的一个师团,确实能打国军一个半的集团军。

所以,抗战初期的侵华日军,师团长相当于国军的集团军司令之上,战区司令长官之下。

抗战后期的师团长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同抵抗了侵华日军中的超过七成,已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华北为例,日军被压缩在交通线和大中型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完全没有存在感。

曾任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表示,日本的高级将领,都不愿意到华北任职,因为华北地区每天都有四五个日本兵被打死。日军在华北总共驻军140个大队(相当于营,兵力1000),一个多月就要被打掉一个大队。要知道日军的一个大队,虽然只是相当于营,可战斗力足以与国军的一个师对抗。武汉会战中,日军总共110个大队,就把国军110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却在莫名其妙的消失。

八路的“积小胜为大胜”“农村包围城市”让日军苦不堪言。那么,日军在华北的驻军有两个军,两个军各有四个师团,算下来日军总共有8个师团。而同时期,我们在华北建立了五六个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山东等。每个抗日根据地也叫做军区,下设二级军区,二级军区下设军分区,首长都是叫做司令。如刘伯承元帅担任晋冀豫军区司令,下设太行、太岳、冀南三个二级军区,陈赓是太岳军区司令。

抗战后期,按照战绩来说,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们的军区司令或者二级军区司令。军区司令在抗战初期是师长,二级军区司令抗战初期是旅长或者副旅长。

不管怎么说,侵华日军的师团是相当厉害的, 给我们造成的侵害也是相当可怕的。

二、日军与我军的编制,官阶相应如下:小队长=排长;中队长=连长;大队长=营长;联队长=团长;旅团长=旅长或师长;师团长=整编师长或军长。在日军的小队长下面,还经常看到一个挎洋刀的军官,曹长,或许就等于我们的副排长吧。

三、这个问题简单做答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二战时期日军的师团编制和人员数量是在不停变化的,师团的类型也不一而同,只能分时期和分种类与我国抗日军队来比较。注意绝不可以用所谓“甲乙丙丁”四类师团来衡量,因为那并非日军师团编制的初始状态,而是1941年以后的事情了。


第一时期。

一般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1938年底,日本现役和动员的标准陆军师团,共有17个常设师团和9个特设师团,另外恢复了第13和第18师团番号,全部都是下辖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的“四单位”师团,不细究挽马与驮马的区别,其战时满编的兵力规模是25000到28000人,基本等于中央军一个满编步兵军的人数。

1936年经过调整后,国民政府的嫡系军下辖三个师约30000余人,考虑到军官吃空饷的习惯,兵力与日军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不相上下,军长一般也是中将军衔,比如经过整编和正式铨叙后的第18军军长陈诚,就是陆军中将(原来曾是上将军长)。


第二时期。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军在占领区守备兵力不足的弱点暴露出来,于是再恢复第15和第17师团的番号,同时组建了10个左右的警备师团,这些师团从一开始就是下辖三个步兵联队的“三单位”师团,步兵大队和特种兵(辎工炮骑)的编制有所缩水,兵力在13000人左右。

这样的师团长虽然也是中将,但师团人马仅与中央军的甲种师类同,比如王耀武的第51师升格为三旅九团制的甲种师后,开赴淞沪前线的战时兵力也达到12000余人,军衔也是对等的陆军中将。但是乙种师(三旅六团)和丙种师(二旅四团)差距就比较大了,一般只有8000余人,并且师长以少将衔居多,与日军的警备师团有一定差距,如果再考虑战斗力和火力的话,那就完全不对等了。


第三时期。

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不约而同对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日军逐步将原有的常设与特设师团全部修改为“三单位”师团,取消步兵旅团建制,调出一个步兵联队组建新部队,老牌常设师团兵员数下降到20000人左右,其它的都在13000人左右。而中央军也不再设旅级司令部,各甲种师下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

经过几次大型会战的消耗,中央军的步兵军一般在20000人左右,与日军所谓的“甲种师团”兵力相当;而中央军各甲种师满编兵员在11000人左右,普遍在8000到9000人左右,兵力略少于日军的乙种师团(13000人),勉强算相仿吧,更接近于鬼子早期的独立混成旅团的规模和兵力。


这样看来,二战日军的常设、特设师团和后来的“甲种师团”,其师团长与中央军的嫡系军长职务和级别对等;警备师团和治安师团以及后来的乙、丙级师团,其师团长与中央军的甲种师长职务和级别相当,日军师团长全部是中将军衔,中央军这两类军事主官也大多数是中将,个别资历浅的为少将。比如第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中将、第10军军长李玉堂中将。

然而,级别和战斗力是不能划等号的,毕竟中日军队的单兵素质、武器装备、人员训练存在着很大差距。仅就战斗力而言,笔者个人认为,日军四单位师团可以对打中央军一个集团军,三单位甲种师团仍然可以对打中央军一个集团军,三单位乙种师团抗衡中央军一个嫡系军没有问题,除非是74军这样的王牌抗日铁军。


而若是装备和补充较差的非嫡系步兵军或者杂牌军,能硬抗住日军一个三单位的丙级以下师团,绝对可以称为善战之师了。方先觉率领不足20000人的第10军,在日军从二个增加到四个师团的情况下能够坚守47天简直是奇迹,换作普通的军或者杂牌军,早就崩溃了。

这还真不是长他人志气,抗日战争如此艰苦,就是这么个大致情况,抗日军队没有五倍的兵力,大多数时候在战场上处于劣势。比较例外的是1943年整训完成的新一军,其中的新38师中将师长孙立人,他的部队单挑鬼子第18师团完全没有问题(新38师有13500人)。

四、日本师团长确实为中将军衔。

没有军团长,“军”这一级别的军事主官称为“司令”一般也是中将军衔。 日军的旅团长,是少将军衔。

旅团,下面是“联队”联队长为大佐军衔(也就相当于中国的上校)。 介绍一下日军编制楼主可以一目了然了:

1、军,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集团军

2、师团,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军

3、旅团,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师(或旅)

4、联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团(或旅)

5、大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营(或团)

6、中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连(或营)

7、小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排(或连) 注:日本的大将(也就是上将)一般在中央军部任职,比如陆军大臣等。

五、这个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

因为二战时期日军的师团编制和人员数量是在不停变化的,师团的类型也不一而同,只能分时期和分种类与我国抗日军队来比较。注意绝不可以用所谓“甲乙丙丁”四类师团来衡量,因为那并非日军师团编制的初始状态,而是1941年以后的事情了。


第一时期。 一般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1938年底,日本现役的标准陆军师团,共有17个常设师团和9个特设师团,另外恢复了第13和第18师团番号,全部都是下辖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的“四单位”师团,当时的满编的兵力规模是25000到28000人,基本等于中央军一个满编步兵军的人数。 1936年经过调整后,国民政府的嫡系军下辖三个师约30000余人,考虑到军官吃空饷的习惯,兵力与日军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不相上下,军长一般也是中将军衔,比如经过整编和正式铨叙后的第18军军长陈诚,就是陆军中将(原来曾是上将军长)。


第二时期。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军在占领区守备兵力不足的弱点暴露出来,于是再恢复第15和第17师团的番号,同时组建了10个左右的警备师团,这些师团从一开始就是下辖三个步兵联队的“三单位”师团,步兵大队和特种兵(辎工炮骑)的编制有所缩水,兵力在13000人左右。 这样的师团长虽然也是中将,但师团人马仅与中央军的甲种师类同,比如王耀武的第51师升格为三旅九团制的甲种师团,开赴淞沪前线的战时兵力也达到12000余人,军衔也是对等的陆军中将。但是乙种师(三旅六团)和丙种师(二旅四团)差距就比较大了,一般只有8000余人,并且师长以少将衔居多,与日军的警备师团有一定差距,如果再考虑战斗力和火力的话,那就完全不对等了。


第三时期。 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不约而同对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日军逐步将原有的常设与特设师团全部修改为“三单位”师团,取消步兵旅团建制,调出一个步兵联队组建新部队,老牌常设师团兵员数下降到20000人左右,其它的都在13000人左右。而中央军也不再设旅级司令部,各甲种师下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 经过几次大型会战的消耗,中央军的步兵军一般在20000人左右,与日军所谓的“甲种师团”兵力相当;而中央军各甲种师满编兵员在11000人左右,普遍在8000到9000人左右,兵力略少于日军的乙种师团(13000人),勉强算相仿吧,更接近于鬼子早期的独立混成旅团的规模和兵力。 这样看来,二战日军的常设、特设师团和后来的“甲种师团”,其师团长与中央军的嫡系军长职务和级别对等;警备师团和治安师团以及后来的乙、丙级师团,其师团长与中央军的甲种师长职务和级别相当,日军师团长全部是中将军衔,中央军这两类军事主官也大多数是中将,个别资历浅的为少将。比如第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中将、第10军军长李玉堂中将。 然而,级别和战斗力是不能划等号的,毕竟中日军队的单兵素质、武器装备、人员训练存在着很大差距。仅就战斗力而言,笔者个人认为,日军四单位师团可以对打中央军一个集团军,三单位甲种师团仍然可以对打中央军一个集团军,三单位乙种师团抗衡中央军一个嫡系军没有问题,除非是74军这样的王牌抗日铁军。 而若是装备和补充较差的非嫡系步兵军或者杂牌军,能硬抗住日军一个三单位的丙级以下师团,绝对可以称为善战之师了。方先觉率领不足20000人的第10军,在日军从二个增加到四个师团的情况下能够坚守47天简直是奇迹,换作普通的军或者杂牌军,早就崩溃了。 这还真不是长他人志气,抗日战争如此艰苦,就是这么个大致情况,抗日军队没有五倍的兵力,大多数时候在战场上处于劣势。比较例外的是1943年整训完成的新一军,其中的新38师中将师长孙立人,他的部队单挑鬼子第18师团完全没有问题(新38师有13500人)。

归根到底,日本师团相当于我方的一个军,战绩方面,一般都是我方之前出动两个军,或者更多。来歼灭日军师团,因为武器装备的原因导致,也就是说一般日军做到师团长,都是在中将。旅团长少将。

六、这个有点不太好说,得看是什么时期的日本师团,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日本师团。

对于我军来说的话,我还是以现在军改之后的我军来对比,这样更加直观一点。首先在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日本的部队分为挽马师团(甲种师团),驮马师团(乙种师团),特设师团(丙种师团),混成旅团4类,其中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为常备部队战前日本就常有,也是战争时期的主要野战军(进攻型机动部队),特设师团战争中期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混成旅团则为战争后征召的部队(在战争中期有些被扩编成了师团)编制不定。

其中挽马师团编制极大,而且拥有较多的重武器,其下辖两个步兵旅团各旅团有下辖两个步兵联队,除此之外还下辖工兵联队,炮兵联队,骑兵联队,辎重联队各一个,以及若干师团直属单位如野战医院,卫生给水部队,通信部队,兵器维修部队,少数甲种师团还加强有战车联队,抗日战争初始甲种师团除了主要战斗部队之外还有一个补充队,用于补充战损的部队,总兵力3.5万人以上。定位大概相当于我军现在还没有缩编成旅的师(比如112师)。

驮马师团编制较挽马师团小,由于日本羸弱的工业能力,日本军队在整个战争时期实际上连摩托化都没有实现,仅仅只有精锐部队实现了骡马化。而乙种师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由于马匹需要优先供应甲种师团,所以乙种师团在甲种师团的基础上裁撤掉了骑兵联队,炮兵联队也因为缺乏拖拽的马匹而将甲种师团装备的105炮缩水成了较轻的75炮由于该师团的武器主要由马匹驼载而不是拖拽,因此被称之为驮马师团,总兵力在2万人到2.4万人之间,人数较我国的快速反应部队的旅级部队多不少,但定位差不多。

特设师团编制更小马匹更少,不仅减掉了旅一级战斗队将步兵缩编为3个联队,而且还全面的裁撤掉了炮兵联队,骑兵联队,有些甚至连工兵联队都裁掉了,全军除了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基本上没有啥别的支援武器,主要武器由人拖拽和背负,总兵力大约1万人到1.5万人之间。定位大约相当于我国现在公安边防的支队。

混成旅团只下辖2到3个步兵联队,没有支援单位,总兵力大约6000到8000人,定位的话这个真找不到想对应的,强行对应的话也许相当于现在的民兵。

这里还要提一下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组建了很多3联队制师团,不同于特设师团,这种师团的装备较为精良,重火力可以和甲种师团匹敌,只是人数较少一般在1.5万到1.8万之间,减少人数增加火力。这种师团的定位大概等同于现在我军之中的合成旅

所以你说的师团长相当于什么职位这个真不好说,因为不同的师团长差别甚至比旅长到集团军长还大。当然我们这里指的主要是定位,而不是战斗力,事实上当时日本部队的战斗力当时的全世界都已经算是严重低下的了。

大阪钢巴绰号?

一、大阪钢巴的绰号是“大阪的骄傲”或“大阪的魂”。这个绰号源自于球队的强大实力和对大阪地区的深厚情感。作为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联赛的一支劲旅,大阪钢巴在过去的比赛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技术和团队合作精神,赢得了球迷们的喜爱和尊重。他们的绰号象征着球队对大阪的自豪感和对胜利的渴望,也代表着球迷们对球队的支持和热情。大阪钢巴的绰号成为了球队的象征,也是球迷们对球队的认同和鼓励。

二、

中国球迷是更习惯称呼“大阪钢巴”为“大阪飞脚

三、好像叫飞脚,我记得就是。

日军一个师团、旅团、联队分别有多少人?

一、抗战初期,日军只有21个师团,不管是原有的17个常备师团或者新组建的四个特设师团,都采取四单位制编制,即师团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辖两个步兵联队,这是抗战初期日军一个师团最基本的编制,满编人数在25000至30000人之间,师团辖下的旅团兵力最多可达8000人,每个步兵联队人数在3500至4000人之间。

但是,自从发动了武汉会战之后,日本外强中干的本质就暴露了出来,内耗严重根本维持不了持久战,随着战争的扩大化军队物资补给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四单位制师团已经无法适应战争的需求,而且国力也无法支撑这么庞大规模的师团编制,部队开始出现了小型化、多样化建设。

因此,到了抗战中期,日本不得不改变对华策略,在政治上企图“以华制华”;军事上企图“以战养战”,在扩军的同时师团的编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师团被分成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而且兵力间差异很大,起初只有甲、乙师团还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制编制,总兵力一般在20000至25000人之间,所辖下的旅团人数在6000至7800之间,步兵联队人数在3000至3800之间。

除此之外,为了维持占领区及扫荡任务需要、或者战场的特定作战任务需求,日军这一时期还成立了二十多个独立混成旅团,这是仅此于师团的编制,直接受军部指挥,一般下辖1至2个步兵联队或者3至6个步兵大队不等,独立混成旅团总兵力一般在5000至6000人之间。

如在黄土岭战斗间,被八路军炸死的阿部规秀独立第二混成旅团,就下辖五个步兵大队,总兵力5000余人。但也有比较特别的,就是武汉会战间从台湾狂奔战场的波田支队,也叫台湾混成旅团,参加昆仑关战役时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及一个炮兵联队,总兵力11000余人,每个步兵联队人数不少于4000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取消了四单位制的编制,由甲级或者乙级师团中抽调出一个步兵联队来编入新的师团或者旅团及支队,师团取消旅团一级建制,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此时的师团不管是总兵力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大不如前,一流的师团兵力基本上都不超过20000人,二流或者三流的师团兵力不超过15000人,甚至更少。

如我们熟悉的第五师团,也是日军师团编制比较大的部队,满编人数曾高达30000人,调往马来半岛前取消了“旅团”建制,抽出了第41步兵联队组建了东支队,但是第五师团仍有近25000人;再如土肥第十四师团,参加徐州会战时四单位制编制的兵力约22000人,战后抽调出了第50步兵联队加入新建的第29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时改编成了三单位制的海洋师团,总兵力不过14000余人,每个步兵联队3200余人。

二、 日军一个联队辖三个步兵大队以及数个直属中队,总兵力约3800人。

两个联队及若干直属分队构成一个旅团,总兵力8000人—10000人。独立混成旅团无联队编制,直辖若干大队,通常有6000人左右。

师团分几种,甲种师团辖两个旅团,另有炮工辎骑四个联队,总共28000人左右。乙种师团稍弱在直属联队上,总兵力24000左右。丙种师团直辖三个联队,炮工辎骑只有大队编制,总共15000人左右。丁种师团辖两个旅团,旅团直辖大队,无联队编制,直属队更弱,总兵力11500左右。

三、日军甲种师团在2万5000人左右,野战旅团7000至8000人,野战联队在2000至3000人左右

四、日军一个师团有1.8万人、一个旅团有3000-8000人、一个联队有3800人。

五、日军不同时期的编制有所改变,时多时少,总体师团在一万八千人左右,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6000至8000人,旅团下辖两个联队,每个联队3700多人。

六、日军师团: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抗战初期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

抗战中期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抗战后期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已无四单位制师团了)。

旅团:

旅团指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一种军队编制。其编制在师团以下,联队以上。因战争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编制。每个旅团约3000到8000人。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独自混成旅团有6000到8000人。

日军参照旧德国陆军,别出心裁的构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并仿效一战美军师的庞大火力与人数,在二战时从结构到规模都显得与众不同。

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

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

联队的编制与人数

步兵联队:人员3747,马526,各种枪2590,各种炮14,掷弹筒76,非机动车256

野炮兵联队:人员2894,马2269,各种炮48,各种枪541

骑兵联队:人员452,马429,各种枪320

工兵联队:人员672,马99

辎重兵联队:人员3461,马2612

扩展资料:

日本军队称自卫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扶植下重建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日本军队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质重于量”和“海空优先”的建军方针指导下,自卫队已发展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能力较强的武装力量。

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发展军事力量。同年,日本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称保安队,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1954年新建航空自卫队,7月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

将保安队、海上警备队分别改称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将陆、海、空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并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

自卫队的最高统帅是首相,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内阁会议。“安全保障会议”是内阁在军事上的最高审议机构,由首相、外务大臣、财务大臣、内阁官房长官、国家公安委员长、防卫厅长官等内阁主要成员组成,负责审议国防方针、建军计划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

防卫厅相当于国防部,长官为内阁成员。参谋长联席会议由主席和陆、海、空军参谋长组成,负责拟定和调整三军作战、训练和后勤计划,搜集研究军事情报,在实施两个军种以上的联合作战、演习时,实施统一指挥。现任防卫厅长官石破茂(Ishibashigeru),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石川亨(Ishikawa toru)。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日军军团

百度百科-旅团

百度百科-联队

百度百科—日军